- 关于诸葛亮,曹操,刘备写他们三个人每个人
- 曹操说过的话的典故
- 曹操称王时为什么要叫魏王
- 你知道三国时期第一美男是谁吗
- 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什
- 如果在《三国演义》中来个蠢人排行榜,大家
- 三国一共11位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是谁,
- 什么人是聪明人
- 古代借兵,还的时候是怎么算的,死的人用不
- 东汉末年的到底有多可怕
关于诸葛亮,曹操,刘备写他们三个人每个人
曹操、
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故事:望梅止渴
三国的时候,魏国的国君曹操,他年轻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有一次,天气非常地热,他带领几十万的大军经过一片大原野,士兵们从早上走到下午,肚子都没有吃过一点东西、喝过一口水.其中一个士兵实在受不了:“我们如果再没有水喝,一定会死掉的.”“对呀!对呀!我也快渴死了!我们不要再走了啦!”士兵一个接着一个开始埋怨起来.曹操看到大家因为口渴都不愿意再走,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觉得口不渴呢?忽然,他想到一个办法,曹操指着很远很远的一片山林,大声的对士兵说:“喂!弟兄们,赶快起来喔!前面是一座梅子林,树上结了好多好多酸溜溜的梅子.我们只要走过这一片大原野,就有梅子可以吃喽.”士兵们一听到前面有酸酸的梅子可以吃,嘴里面不知不觉就产生许多唾液出来,感觉比较不那么渴了:“哇!有梅子可以吃,那我们赶快走吧!”大家一下子都有精神了,曹操也就顺利的带领大军继续向前走.
从此以后大家就用“望梅止渴”来表示一个人用想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就像士兵们想到梅子就觉得口不渴了一样.
青梅煮酒
刘备被曹操所控制,只好在后院种菜,掩人耳目.
一日,曹操派人来请刘备,去喝酒.刘备不敢不从.
二人走到一个亭子里,坐,饮酒畅谈.(亭子在花园里,四周种着青梅)
席间,曹操问刘备天下谁是英雄?刘备答了很多人的名字,包括当时雄霸四州的袁绍,以及孙策,袁术等人.
曹操只是摇头.
最后,刘备只得问曹操认为谁是英雄.
曹操说了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其中的是使君指的是刘备.
割发代首
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刘备、
评价: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故事:其实从三国演义文本中能看出刘备很会收买人心.
比如刘备摔孩子,赵云对他死心塌地
礼遇刘松,刘松献出入蜀图
送徐庶,徐元直一生不为曹操献一计
白帝城托孤,孔明死而后已
刘备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手法高明
诸葛亮、
评价: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故事: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例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七擒七纵、挥泪斩马谡、
隆中策、等等、、
希望对你有用、、、、、、、、、、小君整理~
曹操说过的话的典故
曹操的典故故事:望梅止渴
曹操称王时为什么要叫魏王
曹操的魏王是汉献帝封的。曹操在世的时候,他是不会废汉献帝而自己称帝的,虽然也曾有过想法,但是正因为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听得进别人的谏言,所以在称帝这件事情上他自己还是不会去做的。 下面来有可能的其中的四点原因。第一点,曹操不论在起兵之初,还是后来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打的都是匡扶汉室的旗号。翻看《三国志》,在《魏书·武帝纪》有一段曹操自己说的话,其中一句为:“举义兵以诛”。意思就是说,曹操举的是义兵,所有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汉室,如果到最后,曹操自己称皇帝了,那百姓会怎么想?有一部分忠于自己的将兵是否也会心生不满呢?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枭雄,在这种大事大非上,还是能保持克制的。(虽然实际上是为自己打天下。) ; 第二点、实际上,曹操已经是真正掌握汉室江山了,而且也已经是帝王规格了。还是在《魏书·武帝纪》记载:“夏四月,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天子都下令曹操所用规格可以同皇帝一样了。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实际上已经拥有,何必再挂上一个虚名呢。第三点,虽然自己不称帝,但是曹操已经铺好了他自己儿子当帝王的道路。自己老年了,心态也放平了,也是不想折腾了;第四点,其实天下还未统一,曹操就算称帝了,身心也会不安,反倒有可能给那些所谓正义之师有更多自己的理由。不折腾喽
你知道三国时期第一美男是谁吗
三国时期的美男子,有记载的我只看到过两个。一个是蒋干,一个是周瑜。
蒋干也是被黑一千多年了。历史上的蒋干,可不是《三国演义》里那位长相猥琐,行为龌蹉的盗书之人。《江表传》记载:“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以对”。就是说蒋干是个才貌双全的漂亮人物,特别擅长辩论。
蒋干与周瑜不是什么同窗,而是同乡,他是九江人,周瑜是庐江人,这两个地方同属扬州管辖。
曹操听说周瑜仪表不凡,派蒋干去当说客。蒋干到了周营,马上发现周瑜是说不动的,便很识趣的一言不发。《江表传》的记载是“但笑,终无所言”。
蒋干回去后便对曹操说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瑜宽宏大量,品格高尚,不是花言巧语可以离间的。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与蒋干。
《三国志》记载周瑜“长壮有姿貌”。就是身材高大,相貌俊美的意思。二十四岁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吴中皆呼为周郎”。
周瑜不光外表俊郎,而且气质高贵,气度恢弘。人品好,修养好,会打仗,懂艺术。《三国志》里评价周瑜是“性度恢廓”,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可不是小说里描述的嫉妒心极度重的人。刘备说周瑜是“气量颇大”。
总之,蒋干以“仪容”著称。但他见了周瑜,直接被周瑜的气质震的一句话没说。所以人称“年少有美才”的周瑜,才是三国时期第一美男子。
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什
三国演义中,曹操每次征战,少则十万大军,多则七八十万(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号称百万)。关羽死后,刘备倾全国之兵伐吴,多达七十多万,曹操南下征讨荆州,兵力五十多万,官渡之战袁绍也有七十多万。
以上都是演义中的数字,在正史上,曹操、刘备也有这么多吗?十万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在三国时期,一个地方诸侯能有一万,他的实力已经很厉害了,如果他有十万,他将会打遍天下无敌手。
例如,董卓刚入京城洛阳的时候,只有三千,即使他后期调西凉兵入京,最多只有数万人,却能够力压袁绍、曹操,斩杀丁原,掌控东汉朝廷,废立皇帝。如果董卓拥有十万,说不定整个汉朝都能被董卓打下来。
正史上,袁绍占据最富饶的冀州、青州、幽州、并州,人口百万之众,经过全力动员,才勉强得到10万精兵,战马1万多匹。这已经是袁绍的极限了。官渡之战中,袁绍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攻打曹操,最多也只有10万。
而曹操呢,占据的地盘远小于袁绍的四州,只有兖州,其他豫州、徐州等各州只占据了一部分,还非常不稳定,叛乱此起彼伏,如刘备在徐州叛乱。因此,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所控制的人口最多也只有七八十万,即使是全力动员,最多也只能拼凑出七八万,他还需要分兵把守各要塞,因此曹操能带到前线指挥作战的最多五万人。
官渡之战中,袁绍十万,曹操五万,这一战已经是三国三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斗之一了。其他两场战斗,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双方的力量最多也只是达到官渡之战的规模。
如赤壁之战中,曹操在演义中有八十三万(号称百万),实际上他最多只带着十余万南下,而周瑜带着三万迎战曹军,刘备作为盟军,派出手下关羽、张飞带着两千跟在周瑜后面。当阳长坂坡之战,刘备败得非常惨,如果不是刘琦公子在江夏有一些部队,刘备很可能就变成光杆司令了。在孙刘联军中,刘备倾其所有,也只派出了两千。如果放在三国演义中,两千还不够一次战斗消耗的,但是在正史上,这两千已经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了,尤其这两千人是百战之中活下来的精锐。
夷陵之战中,刘备刚刚称帝不久,倾全国之力,筹集五万蜀军伐吴。这五万大军,刘备本部只有吴班、冯习、张南等人率领的三万人,另外两万是沙摩柯等五溪蛮族的,东吴那边大概也出了五万。因此,夷陵之战吴蜀双方都是五万,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
三国时期的其他战斗中,交手双方的数量很少,甚至少得可怜。如长坂坡之战中,曹军只有五千人,但都是最精锐的骑兵(虎豹骑)。关羽襄樊之战,也不会太多,大概三万人,最多不会超过五万,于禁的七军也只有三万人左右。诸葛亮历次北伐,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数万人,姜维前期北伐的,由于受到蒋琬的节制,大部分时候不超万人,给魏军的感觉如同隔靴搔痒。在蒋琬、费祎相继死后,姜维掌握蜀汉大权,他伐魏的兵力才多起来,但是最多也不会十万。
结语
“兵上一万,无边无际,兵上十万,扯地连天”。因此,在三国时期,一个诸侯如果能在一次战斗中派出十万,他肯定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了。一万已经非常多了,十万,更加壮观,用“扯地连天”这四个字形容很恰当。大家想一想“扯地连天”是什么样子?十万行军,铺天盖地,一般人估计吓也被吓死了,根本提不起作战的勇气。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如果在《三国演义》中来个蠢人排行榜,大家
题主这个问题很蠢,敢于回答问题的人更蠢。
任何一个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都很了不起,没有一个是蠢人。
但这不影响后世一蠢更比一蠢蠢。
新年啦,豹眼没有红包送给友友们,那就地蠢一下,以博大家快乐!!!
如果后世有一天,因为这个把豹眼看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蠢人,那豹眼就得意了哈。
10 董卓
董卓如果稍微收敛一下,收买一下人心,稳定一下政局,过了风头,自己称帝也未尝不可。但自己心爱的东西,特别是女人,被别人惦记,的确很不爽。没有吕不韦那个套路,也就比较难成功。不过,吕不韦的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
张贤亮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话有道理啊。处理不好女人的问题,大小都是个麻烦。
09 王允
王允之死,有些可惜,汉室唯一匡扶的希望破灭了。你自己是君子,别人未必都是小人,你不可能把与你不同意见的人都杀绝。
更何况大家都是提着脑袋干革命,不图名,不图利的话,图的啥呢?
不管你出于何种目的,权力得不到合理的再分配,你坐在那个位置上就是个危险。
假以时日,谁敢保证王允不是下一个董卓?不就有许多人认为曹操就是董卓吗?
总之,自己要走大道,但也要给别人留一条小路走才行。只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不行哦。
08 马超
这小伙是有些本事,跟吕布有一拼,但却不如吕布仗义呢。
咋能够跟韩遂说,你不要父亲,让韩遂不要儿子,你去给他做儿子。这还是人话吗?
韩遂也有些傻,但不要儿子,似乎还说得过去。刘邦不就是三番五次把儿子、公主踢下车去了吗?刘备也不是一次次的丢下老婆孩子不管了吗?
但父亲不能不要啊,曹操屡屡征伐徐州、屠城,所过之处鸡犬不留,不就是替父报仇吗?
看来做人有差距,结局不同,也在情理之中。
说人话,办人事,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否则,死得很难看怨不得别人。
07 曹操
老曹心眼是不少,但也做蠢事。南征张绣,只顾自己快活,忘记了贾诩那可是第一”毒士“,人家鼓动张绣投降,不就是求个出路吗?
只顾着自己入洞房,却忘记了婶婶她侄子还在等着讨赏呢?付出点代价是应该的,不过有点大。
好在曹操聪明,张鲁投降后,给与的封赏就很厚。陈寿老先生都看不下去了,说封赏太过。不过呢,这千里买马骨的套路,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只是当时蠢人多一些,像张鲁这么聪明的人比较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曹这个蠢事不能原谅,谁叫豹眼喜欢老曹呢?
人在啥时候都不能得意忘形,前半夜想自己的事,下半夜就该想想别人的事。否则,就会做噩梦,睡不安稳了。
06 刘璋
刘璋希望在乱世之秋,找一个大腿抱一下,这很好。但太不会识人,派张松去找曹操,却不曾想,张松暗度陈仓啦;派去迎接刘备,却力劝刘备谋取益州。
派出去的人都应该是心腹,可这些都是卖主求荣的主。你心咋就这么大呢?
这么弄,引狼入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哦。
05 刘表
单骑赴任,能够占据荆州几十年,刘表也是英雄无比。但本事再大的人也会死去,人死了啥事都顾不上。自己想不到,看看别人家的事也会长见识哦。袁绍弄得那些事,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咋就不为子孙后代想一下呢?
知子莫如父,自己生的啥玩意自己不清楚吗?荆州那帮子玩意,既然能投靠你混江湖,就可能找更粗的大腿抱哦,你那些儿子咋能控制得了他们呢?
既然不能,何不早做打算。
不把荆州送给曹操,送给孙权也好哦。直接给刘备也不错,起码给子孙后代寻个出路。
最后,大家争来抢去,没一个说你好啊,还把子孙拖累了,不是好办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感情代替不了现实哦。
04 袁术
这是比较蠢的货,血浓于水,这个道理都不懂,咋能混世呢?
只有兄弟可以并肩作战,不能说世上没有情义,但都比不了亲兄弟。亲兄弟都自相残杀,谁还敢真心跟着你混哦。
皇帝那个宝座很诱人,但也烫屁股哦,不是想坐就能坐的。看看人家老曹,屁股比脸皮还厚,但人家也不直接去坐。没有实力最好是低调一下,否则,死得很惨。
实力不允许就得低调,实力不允许也得低调哦。
03 孙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话是那么说,可孙权也犯糊涂。既然自己生的儿子那么不珍惜,要杀就杀,为何不把他交给老曹爷们,让他们看着办。如果能一统天下,牺牲个儿子也算值得;如果不能取天下,那就妥协到底,为子孙寻求个出路。自己过瘾,让孙子去做归命侯,不是个好结果。但子孙自有子孙福,他们自己不争气,也怨不得老子。
老子就是老子,孙子就是孙子,但做老子的也该想想孙子,给孙子留一条后路。
02 刘备
织草席、贩草鞋并不丢人,喜欢犬马,华丽衣服也没有错,但心太大就累了。
好好跟着老曹混,有吃有喝,小心一点防着他,别让他杀了。逮住个机会把老曹杀了,岂不很好哦。比东跑西颠,寄人篱下不强多了吗?
幸亏运气好,碰到刘璋这个,做了益州牧,硬生生就整成了一个蜀汉皇帝。幸亏遇到了诸葛孔明,要不刘备就是袁术第二。
刘备不走运那是自己找的,最后勉强混了个皇帝,那纯粹是个运气。
量力而行,或许更好一些。
01 诸葛亮
自比管仲、乐毅,的确是没吹,其才能不在他们之下。但诸葛亮一生没有令人信服的成就。
刘备、诸葛亮在成都做的那些事,不能细琢磨,但的确不能令人信服。
诸葛亮口口声声说北伐,即便北伐为了延续蜀汉的存亡,那么,蒋琬、费祎主政时期,没有北伐,蜀汉也没有灭亡嘛。
木牛流马倒是很好玩,没有流传下来,真是遗憾,这是诸葛亮对人类最杰出的贡献。没有发扬光大,可惜了。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既然汉室已经不可匡扶,那还出来忙活啥?
自己累死了不说,还阻碍了国家统一,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有这么大的本事,做点啥不好呢?为何一定要通过这个成就自己的名声呢?
还整得后世许多人,提起这事来就泪满襟,没必要哦。
费了这么多的劲码出来,突然感觉很蠢哦。但还是不想废掉,把它发出去,直接蠢到底吧。
但还是友情提示:睁眼看历史,闭眼悟人生,不喜勿喷!!!
三国一共11位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是谁,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熟视无睹的超级三国冷知识!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和最短的皇帝,答对一题骨灰级,答对两题殿堂级!
正确答案绝对给你一万个意外,在此之前我们先搞清楚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什么时候算三国?
什么时候算三国?
(汉献帝 刘协)
三国故事和人物大家都很熟悉,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时候才算三国?三国究竟有多长?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
广义上讲,从公元 184 年的黄巾起义,至公元 280 年吴国灭亡,这 96 年时间为三国时期,故又有「百年三国」之说。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 184 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朝廷基本丧失对国家的控制。接下来的董卓弄权,李傕郭汜相互攻杀,军阀混战,东汉朝廷名存实亡。三国便是在这场群雄逐鹿中,大浪淘沙活下来的胜利者。
严格意义上讲, 184 年黄巾起义至 220 年曹丕篡汉,这 36 年时间属于东汉末年,毕竟坐在龙椅上的还是刘家人,汉献帝刘协。
我们不妨来看看三国兴亡时间表。
曹魏 公元 220 年至 265 年
蜀汉 公元 221 年至 263 年
孙吴 公元 229 年至 280 元
如果从曹丕篡汉的 220 年三国中第一个国家曹魏建立至 280 年三国最后一国东吴灭亡,三国前后整整 60 年。
如果从公元 229 年吴国建立至公元 263 年蜀国灭亡,三国并存或者三足鼎立的时间,仅 34 年。
所以,广义三国为 96 年(184—280),标准三国为 60 年(220—280),三足鼎立为 34 年(229—263)。
三国皇帝大阅兵
康熙皇帝在位 61 年,乾隆皇帝在位 60 年,汉武帝在位 53 年,梁武帝在位 47 年,而 60 年的三国却出现了 11 位皇帝。
在这 11 位皇帝中,曹魏 5 位皇帝,东吴 4 位皇帝,蜀汉两位皇帝,具体如下
国别 姓名 在位时间
曹魏一 曹丕 6 年
曹魏二 曹叡 13 年
曹魏三 曹芳 15 年
曹魏四 曹耄 6 年
曹魏五 曹奂 5 年
东吴一 孙权 23年
东吴二 孙亮 6 年
东吴三 孙休 6 年
东吴四 孙皓 16 年
蜀汉一 刘备 2 年
蜀汉二 刘禅 40 年
从此我们可以得出,三国君主在位时间普遍不长, 11 位君主在位时间超过 6 年的仅 5 位,其余 6 位均在 6 年及以下。
父子二人有长短
(刘备)
我们可以很惊讶的发现,三国君主中在位时间最短的是刘备,从公元 221 年称帝至公元 223 年病逝于白帝城,在位仅两年。
但与其同辈相比,刘备又是幸运的。孙坚早早就战死,一代枭雄曹操一天皇帝也没做成。
在位时间最长的竟然是蜀汉后主刘禅,从公元二223 年至 263 年蜀汉灭国,在位长达 40 年。放在 2000 年封建帝王史上也是排得上号的,我们熟悉的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还赶不上他。
刘禅虽留下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柄,却也终得善果。蜀汉灭亡后被迁往洛阳,刘禅在洛阳生活了 7 年,公元 271 年去世,时年 64 岁。
刘禅真的扶不起?
甘夫人生刘禅时,梦见自己「仰吞北斗」,故刘禅小名阿斗。由于各种演绎作品等影响,刘禅留下了「扶不起的阿斗」的恶名。
毕竟,作为豪杰刘备的儿子,又有关羽张飞两位了不起的叔叔,诸葛孔明在身边, 五虎上将列左右,怎么就把蜀国给弄没了呢?
这是很多人的困惑,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些大咖们的生卒年月。
公元 220 年关羽黄忠去世, 221 年张飞去世, 222 年马超去世, 223 年刘备去世,至 223 年刘禅即位,五虎上将已去其四。六年后的 229 年赵云去世,再过五年 的234 年诸葛亮去世。
这些蜀汉元老重臣纷纷去世后,从 234 年至 263 年的 29 年时间,刘禅仍可守得一国平安无事。也算是不错的了,前后在位 40 年更称得上是奇迹。
比起曹魏的腥风血雨和东吴的尸山肉血海,蜀汉虽也有主战主和的政治斗争,但朝局总体上相对安宁太平。以一州之力对抗曹魏,并长期保持攻击姿态,实属不易。
在位时间最短的是一代雄主刘备,在位时间最长的是后主刘禅,答案虽然意外,历史不开玩笑。刘备不愧真英雄,刘禅未必扶不起!
什么人是聪明人
1:去理发店染烫头发都选最便宜药水的人。
2:懂得听老人言的人。
3:不和领导称兄道弟、不和领导交朋友的人。
4:买房前懂得先去看备案价的人。
5:去医院看病时懂得对护士客气的人。
6:晚上9点过后不去饭店吃饭的人。
7:不轻易去碰自己不了解的领域的人。
8: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人。
9:办了健身卡,并坚持下来的人。
10:买车的时候,懂得不找熟人介绍的人。
11:结婚的时候,懂得先去了解对方父母为人的人。
12:在学校的时候,懂得好好读书的人。
13:懂得保持学习的习惯,让自己每天都进步的人。
14:懂得利用空闲时间去做副业赚钱的人。
15:药店拿药时懂得拿最底下的药的人。
16:结婚后,懂得为彼此留一点余地的人。
17:去水果店买水果,从不买那些切好的果盘的人。
18:懂得存钱,不被消费陷阱的人。
19:不管在哪里,都不乱说话的人。
20:懂得保护牙齿,并且牙齿一有点问题就早早去看的人。
21:不远嫁的人。
22:明白上班就是去挣钱,不企图在公司找朋友的人。
23:永远都不告诉别人自己赚了多少钱的人。
24:事情没做成之前,不到处宣传的人。
25:懂得拒绝,不滥好心的人。
26 :对借钱的朋友,懂得三思的人。
27 :懂得看人下碟的人。
28 :做事情永远不忘记自己目标的人。
29 :挤不进去的圈子,不强行挤进去的人。
30 :发脾气的时候,懂得让自己先冷静一下再做决定的人。
古代借兵,还的时候是怎么算的,死的人用不
所谓“借兵”,主要看这个“借”字怎么理解了,许多时候,被“借”兵的一方都是要支取好处的,他们更在意的并非这些士兵的损耗,而是后面能为自己带来怎样的收益。
换句话说,这借兵就如同风险投资一样,实际上是个砸成本的行为,赚了但有损耗,无非增加了成本,那还是赚。成本损耗过高,赔了也怨不得别人。
历史上的“借兵”,往往都有很高的附加条款,在一个聪明的借兵者手里,这些兵哪怕打光了,打死完了,也是能带来收益的。
或者干脆就是看情分,压根就是送人情,借兵者从没想着这些借出去的兵能囫囵回来。毕竟在封建统治者眼里,兵员也不过是些私产罢了,能全须全尾的还回来更好,损兵折将还回来你还得继续欠人情。
可以看看刘备当年是怎么借兵的。
东汉末年,曹操围攻徐州,刘备这会儿刚好给北海孔融解了黄巾之围,孔融求刘备去救陶谦,刘备转手就跑去找辽东公孙瓒借了两千兵,这些兵当时被赵云带着,随刘备一同征战。
刘备带着这些兵打仗了吗?没有,他也知道自己与公孙瓒靠的就是点老乡加同学关系,这里面孔融的面子也很大,靠这点人马也干不过曹操,只能代表公孙瓒的态度,所以刘老板随即开始了一段骚操作。
他带兵跑到徐州附近以后,装模作样,就是不攻曹,找了个机会居然写信给曹操,说曹老板啊,你看我都带兵来了,还是公孙瓒的兵,你就算了吧。
曹操这会儿其实也很难下台,因为吕布正在后面挖他的老家,见刘备在那一副很默契的样子,便卖了刘备的顺水人情,撤了。
这样,刘备便进入了徐州,成功利用一次借壳上市的机会进入徐州,还混了一批路上的饥民和陶谦给的4000丹阳兵。
赵云的也就是这个时候完成了任务,对刘备辞行而去,害得刘老板又哭了一场。
这个兵“借”的是兵马吗?其实借的不过是公孙瓒的“势”罢了,作为辽东的大军阀,公孙在在曹、二袁以及周围的州郡中影响力特别大,他能让赵云带兵陪刘备打仗,恰好说明了幽州方面对徐州的态度,容不得曹操不疑虑。
若曹操真的跑去把刘备借来的兵灭了,那就是另一个政治问题了,公孙瓒打落牙齿合血吞,怀恨在心是绝对的。如果激化了矛盾,不利于当前形势。
所以,公孙瓒的风险投资成功了,他的部队没有一点损耗,却让借自己情分的刘备进入了徐州。倘若不是后来吕布、曹操、袁绍之流翻江倒海般的争斗,公孙瓒等于为幽州派系赚了一大块战略要地。
而且公孙瓒也不傻,他一开始就没给刘备什么好兵,他给的是“幽州乌丸杂胡骑”。
这是啥么玩意儿?公孙瓒自己杀乌桓胡人杀得血流遍野,这帮子乌桓杂胡还能是什么好东西,无非是一帮当炮灰使用的奴隶骑兵罢了。即便死光了,公孙瓒恐怕也不会皱个眉头。
也就刘备反应快,知道这帮垃圾自己HOLD不住,索性硬把赵云给要过来镇邪,如此才安安稳稳的完成了任务。
孙策就比刘备不要脸多了,孙老板朝袁术借兵,完全靠的是利诱,诱饵便是“传国玉玺”。
袁术想当皇帝,孙策想要江东,于是孙策靠玉玺借来了袁术的3000兵马,等打完了江东,这些兵也没见还回去,凭东西换的为啥要还?
最出名的一次借兵是唐代王玄策打古印度的天竺。
这个故事其实挺出名的,王玄策带了30多人从大唐出使天竺,天竺国王挺高兴,还了许多的财礼,由使者随着王玄策去拜访大唐。
结果王玄策刚走,天竺朝中发生,大臣阿罗那顺篡位成了新王。
这位新王估计有点脑残,他派出大军追上王玄策,与大唐使团发生了交战,劫掠了贡品,然后王玄策跑了。
跑了之后呢,王玄策马上找到吐蕃松赞干布那里借兵。松赞干布非常够意思,当即点起1200精兵。
但王玄策觉得不够,干脆在吐蕃发讨逆檄文,自封为“将军”,又以松赞干布的名义借来7000尼泊尔骑兵。
就这样,王玄策带着近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天竺,一路疯狂推进,攻城略地,三天就连下两城,斩首3千,对方还溺死了1万多。
没多久阿罗那顺就被追得逃无可逃,被副使蒋师仁率军车翻活捉,尽获其妃子、王子,以及年轻男女一万两千多,牲畜三万,简直赚翻了。
借来的吐蕃和尼泊尔的这些部队吃亏吗?不可能的,当时据说有五百八十三座城邑投降(可能就是些村镇级别),这还能不发点烧杀抢掠的战争财,那可是古代!
此外,光东天竺王送来劳军的牛马就有三万,另带刀、弓箭、宝璎珞无数。后来王玄策都带了一万两千人和两万牛马到长安献俘,那些随同征战的只会赚的比这个数字更多,可谓盆满钵满,死几个人算啥?
王玄策借兵塑造了一段传奇,唐肃宗借兵可就没这么好运气了。
唐玄宗时,安史之乱爆发,连长安和洛阳都守不住,大唐岌岌可危。唐肃宗趁唐玄宗逃跑避难时,在灵武继位,开始收拾国家的烂摊子。
当时的唐军完全不能战,根本打不赢安禄山的,于是郭子仪出了个点子——借兵回纥。
国难当头,没有办法,唐肃宗只得出此下策。
最终唐回联军打败了安禄山,回纥的可汗还在继续唐朝,要求将正牌的宁国公主献给他们和亲,唐肃宗也只能答应了,痛苦的将宁国公主送走。
除了宁国公主,唐朝还将荣王的女儿以陪嫁的身份一同送了去,回纥人高兴的不得了,被几代可汗日夜把玩,称其为“小宁国”。
除了将贵女陪嫁,唐朝还得给钱,每年需要给回纥2万匹绢帛。
这借来的回纥兵安分吗?哪有那么简单,他们绝不是为你大唐出生入死的,这些人走到哪里抢到哪里,掳掠与叛军没什么区别。
甚至回纥兵四处劫掠的行为,唐不仅不管,还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只为他们勇猛作战,赶快结束安史之乱。
到后来,唐肃宗求回纥借兵几成习惯,动不动就求回纥帮忙,甚至还在诏书中称:“蒙犯不以辞其劳,急难无以逾其分”,合着都感激上了。
诗人杜甫极度厌恶这种行为,先作诗《北征》曰:“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后又作诗《留花门》,称:“中原有驱除,安忍用此物!”
果不其然,最后回纥人越欺负唐朝越有信心,他们甚至能因为太子李适,也就是后来的唐德宗“没尊重他们的礼仪,冒犯了可汗”,用鞭子将几个唐朝官员活活打死。
可见,这借兵真不是件不要成本的事情,人家不缺那几个人,要的是更多的利益。
东汉末年的到底有多可怕
先看一般人不注意的事实:曹操,220年,病死;夏侯惇,220年,病死;张辽,222年,病死;于禁,221年,病死;刘备,223年,病死;马超,222年,病死;,220年,病死;吕蒙,220年,病死;蒋钦,219年,病死;鲁肃,217年,病死……
公元220年前后,病死了一大批人,除了上面的,还有一些没记载死因的。当然,他们当中有些年龄大了,有一些却正值壮年。
公元119年,有记载的大地震就发生了42次。无数人死亡,从而引发了大的瘟疫,此后的100多年里,每隔两三年发生一次……不是因为中间瘟疫被消灭了,而是因为灾区的人已经死的差不多了,瘟疫无法大规模传染了。一旦过两年有了新的源头和疫区,就接着爆发瘟疫。
实际上,东汉末年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有记载的全国大瘟疫就有十二次。也就是说,除了战场死人多,瘟疫造成的各种疾病,更是夺去了无数人的性命。
曹植当时专门记录了瘟疫的惨状,“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瘟疫杀死了无数的老百姓,也有一些我们熟知的名人,比如“建安七子”当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都是死于瘟疫。
公元220年左右,大瘟疫达到了高峰期,就连洛阳城,也被疾病肆虐,一大半人都死了。
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明确的死亡统计,我们只能从史料中进行推测。
东汉汉桓帝时期,瘟疫还没有大规模爆发,当时的人口大约为5600多万人。到了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人口仅为1600多万人。
说十室九空,真不是夸张的。